燈制作起于唐代,盛于宋、元,延續至今。如今,花燈遠銷海內外。
古時做花燈,大多是用搓好的紙捻,將劈好的竹篾綁扎成各種形狀的燈骨架,粘糊上色紙,描上山水、人物、花鳥,寫上吉祥的字句,貼上花邊,裝上絲穗,內放蠟燭或小油燈,有的還放上了檀香,便成了。此工藝稱為彩扎工藝,因此,花燈又稱作彩扎燈。彩扎藝人為了展示自己的手藝,每年都會別出心裁,推出自己精心構思制作的力作,打出自家字號,相互競賽。
花燈大多是家族傳承,改革開放后,特別是近幾年,花燈出現了“百家爭鳴”的局面。除了李堯寶及蔡炳漢的后人外,泉州比較有名的還有曹淑貞家族、林偉忠家族和陳曉萍家族等。
曹淑貞是花燈省級非遺傳承人。她家是從做彩軋人物轉型做花燈的,如今,她制作的花燈上面常配有用絲綢做的人物和用通草做的動物,栩栩如生。她家花燈的另一個特點就是高大,“我們做的花燈多有堅實骨架,鐵質骨架的花燈高達四五米,竹質花燈高達兩三米?!?/p>
林偉忠是花燈市級非遺傳承人。林偉忠家制作的花燈將刻紙和針刺相結合。林偉忠說,許多人刻紙都是直接將紙鏤空后貼在燈上。他家的刻紙,若要體現一個圖案,就先在紙上鏤空,形成一個鏤空輪廓,然后再在外面貼所需顏色的紙。針刺則是在燈上扎出一個個小孔,光線從里面射出,使整個花燈更加光明剔透。
這些年,花燈也在不斷創新,大的花燈里面幾乎都換成電燈。據花燈大師們介紹,不少花燈藝人在有的花燈里面安裝機械裝置。此外,有的花燈還安裝了LED燈,紅色、綠色、紫色等各種顏色的燈光閃爍,美輪美奐。
而在銷路方面,這幾年,傳統花燈市場回暖。據曹淑貞介紹,“一般從四五月份開始,就有人向我們預訂,客戶遍及海內外,從十月份起到來年元宵,我們都非常忙碌?!?/p>